查看原文
其他

你能猜到这位“清华女神”是谁吗?

手手君 大手牵小手
2024-09-08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猜猜上面这位长发飘飘的女大学生是谁?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新冠疫情,人们也许很少有机会知道这位当年的“清华女神”、现在的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少将,获得“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陈薇



9月8日,54岁的陈薇迈着坚定的步伐,出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


护生何须七尺汉,巾帼济世不曾辞



熟悉 大手牵小手 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正在为孩子们写一系列的卓越女性传奇,希望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能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亮一束光。


不受困于女性身份和角色设定,不裹足于一己名利和职业风险,将智慧才华奉献于造福全人类的事业,向着科学的顶尖勇往直前——陈薇的故事,值得我们讲给小女孩儿们听。


而这也是 大手牵小手 推出这个“女性系列”的初衷。


或许,我们的小女孩儿长大后,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手手君希望,能在她的幼年时,心灵能被这样的女神照亮——心胸里装着家国,眉宇中深藏志气,衣袖间挥得出学问,长大后,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所在

01

活泼清丽的

“清华女神”


1966年2月,陈薇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


个子小小的她聪灵慧秀,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按部就班地读书长大,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80年代初陈薇初中毕业时中专还很吃香,她本打算按计划考师范。但物理老师觉得以她的天资应该考高中,将来上大学会有更大的成就。


一句话改变了陈薇的命运。


1984年,陈薇如愿考上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由于在校期间成绩突出,毕业后她又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化工专业研究生。



在女生本就不多的清华园里,她像一颗星星亮得让人眼晕。


一头飘逸的长发,清丽端秀的五官因为知识的加持更加明媚照人。


她又是个开朗活泼的性格,爱文学,爱跳舞,一时间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做过校内杂志副主编,又是大学舞厅的常客,还是清华大学咖啡厅的首批女服务员。


最好的年纪,她是当之无愧的天之娇女,在清华园中轻舞飞扬。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她未来会用一生与可怕的病毒"共舞"。

02

辞掉优渥合同

热血从军

1991年硕士毕业前夕,一份深圳著名生物公司的OFFER翩然而至。五星级的香格里拉饭店里,陈薇签下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合约。


一条繁花似锦的大道已经展开,如果没有意外,她将拥有令人羡慕的物质享受和体面生活。


但,“意外”偏偏来了。


有天,陈薇受导师之命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一份实验用的抗体。那是她第一次知道这个单位的存在,并被里面优越的实验条件所吸引。


1951年,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为了不再受制于人,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成立的军事医学科学院,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头脑担负起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使命。


新的大门豁然敞开,陈薇的心里起了波动。在此之前她以为毕业后只有去大企业或者出国两种的选择,并不知道还有一条更为广阔的报国之路。


九十年代初,理想主义的游丝还在校园里飘荡。热血在年轻的心间涌动。


陈薇退掉了工作合约,主动找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要求从军。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本该穿上职业套装的她,把自己裹进了一袭绿色戎装。肩头担负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而是家国安危。

03

默默坚守

率领团队抗击非典

科学院地处荒远,科学家的生活单调而清苦。陈薇不再是校园里轻舞的蝴蝶,在实验室里变成一颗穿着白大褂的螺丝钉。


虽然决心要走科研道路时,心里早已做好了与富贵显达绝缘的准备。默默无闻地做着不为人知的贡献才是科学家们共同的命运。


但现实还是很快就让陈薇明白自己放弃了什么。


1993年,在庐山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时,她遇到了同门师弟何询,得知对方的收入已经是自己的百倍,要说心里一点没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那是通货膨胀和脑体倒挂同样严重的时代,和她同批入伍的不少精英陆续离开。


而她经过了震动和反思,留了下来。


苦就苦些吧,一心搞科研的人早被工作占满,物质欲望也就不那么强烈;寂寞就寂寞吧,这一条路,毕竟是通向更高更光明的所在,不能单以物质衡量。


她安安心心投入科研,花4年时间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这才终于入选了军事医学的A类人才库。后来又晋升为研究员。


正是有了这一段时间的沉潜积淀,她开始在科研上展露头角。 


就在这时,非典来了。


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她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展开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

当时即便是国家级的实验室,防护服也是不够用的。


陈薇只得带着大家自行创造防护条件,坚持待在离病毒最近的一线。


通常,人在负压实验室最多一次工作5个小时。但是为了抢时间也为了省装备,她和同事们顾不得负压缺氧的环境带来的剧烈头痛,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进去之前,她尽量不吃饭不喝水,还要穿上成人尿不湿。


在忍饥耐渴的状态下挑战人类智力和耐受力的极限,陈薇做到了。


她所在的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


她跑遍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收集用药数据,验证了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的有效性,最终使这种干扰素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当时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采取其他防护措施,结果无一例感染。


经此一役陈薇清楚地知道了,疫情就是战场,危险不危险都要上,自己快一步,生命就多一点保障。


这一年,她获得了“200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04

全家同心 子承母业

作为女博士、女科学家,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陈薇,背后有着一个避风港般的家庭,给予她源源不断的温暖和支持。


为她撑起这个家的男人,是比大她大12岁的麻一铭。



两人相识于火车上。


说来有趣,彼时的她是清华园中的女神,和同学结伴出游,他是青岛啤酒厂的普通技术员。偶然的机缘两人攀谈上了,一路下来谈得挺投机,临分别时留了电话。


麻一铭的追求攻势很快展开,真挚的爱情在两人之间萌生。虽然他们从各方面看都不那么般配,年龄、学力、地位……但陈薇依然选择相信爱情,就像当年毅然选择报国一样。


为了爱情,麻一铭辞了工作,从青岛搬去北京。两人在苹果园的一间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守着房东给的一只蜂窝煤炉过起了日子。


麻一铭用实际行动履行他爱的诺言,这个看起来并不出色的男人却深深懂得妻子的价值,不让任何事干扰她的科研工作,为她扛下了事业之外的一切繁难琐碎。


家务、带娃他都不让妻子插手,似乎任何一点劳作对她都是一种浪费,只有整天地泡在实验室里才能发挥她的价值。


妻子加班,他就守在家里可以望到实验楼的窗前,等着里面的灯熄灭。


几十年了,他还会出现在单位门口接妻子下班。



无论是曾经失业在家还是如今身为科技公司董事长,他看向妻子的目光始终温煦如初,说话的声音始终轻柔和缓。


非典的时候因为在实验中每天都要接触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陈薇和团队被单独隔离了100多天。


其间有人告诉麻一铭当天的《东方时空》里有采访陈薇的画面。他赶紧带着4岁的儿子一起等着看,并拍下了儿子凑上屏幕亲吻妈妈的照片。


对儿子麻恩浩,陈薇做不到像别的妈妈们那样日日陪伴时时教导。但她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给与母爱,同样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她从不逼迫孩子学习,不对他提过高的要求,尊重他的意见。她觉得孩子“特别阳光,特别善良”,这就已经很好了。


去非洲研究病毒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的麻恩浩申请随队去西非当志愿者。他成为唯一一个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


战胜埃博拉疫情后,母子两人一起上台领奖


没有过多的言传,但家庭的宽松氛围和父母相亲相爱的身教,足以让一个孩子铭记在心,成长为积极生活的人。


高三时,陈薇也没有给儿子多少陪伴。而早已习惯了自主学习的麻恩浩在学习之余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全国预防艾滋病基金会。


没有人提要求,麻恩浩自己选择了跟随母亲的脚步,选择了微生物学专业。




陈薇曾对儿子说:“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第一件事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业。”


这同样也是她自己的人生里最值得骄傲的两件事吧。


05

前进!

为了全世界的安全

非典刚过,陈薇的目光又落在了当时鲜为人知的“埃博拉”病毒上。别人质疑她,听都没听过的病毒,研究它有什么用?


她也说不清楚有什么用,但她知道“埃博拉”的厉害。1976年当它第一次爆发时病死率极高,曾造成几十个村子彻底消失。而它的爆发地,离中国仅仅“一个航班的距离”。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花了几年几十年的时间精力,却往往不知道路是不是走对了,只有继续走才知道前面有没有光亮。


谁都不知道,神秘的“埃博拉”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卷土重来。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提前织网。


顶着巨大的压力,陈薇带着团队坚持了10年的埃博拉研究。


2014年,埃博拉突然在西非大规模爆发,由于病毒已经变异,病死率已高达90%。


没有片刻犹豫,陈薇决定到非洲去,只有离病毒够近,才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在塞拉利昂工作期间,陈薇在当地一家孤儿院里见到了48个埃博拉孤儿,他们全都因为埃博拉失去了亲人。


病毒第一次在陈薇的眼前显露出狰狞面目。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工作除了保家卫国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意义——“把我们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当年12月,便随着疾病致死人数的直线上升,陈薇团队的埃博拉疫苗获得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


不再年轻漂亮的陈薇,在万里之外,成为了被她拯救的非洲人民的女神。人们称她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


作为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领军人物,陈薇的工作不仅是在实验室里,也在疫情爆发地区,在自然灾害灾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保障现场。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天地倒悬。地震第三天,陈薇所在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迅速组建30个人的队伍赶赴四川灾区。同一天,陈薇组织军科院卫生防疫方面的专家连夜编写了《灾区卫生防疫知识手册》,陆续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此后,陈薇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亲赴灾区一线。


迅即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



06

除了胜利

别无选择


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格局的新冠疫情,明白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生物安全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安全。掌握了这一领域的主动权,国家的腰杆子才够硬。


中国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除了强有力的防疫抗疫措施外,就是因为拥有一批像陈薇这样的高精尖人才,召之即来,来即能战。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薇带领专家组进驻疫情中心武汉。


紧接着,1月28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1月30日,紧急搭设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陈薇团队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得以大大缩短,每天能完成一千多人份的检测,对武汉战胜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敢打硬仗,善打快仗,陈薇依靠的始终是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和多年的实战经验。


与此同时,陈薇团队迅速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工作。


研发出来的第一针疫苗,注射进了她自己的左臂。这便是她,一名军人的铁血担当。


第一批疫苗从生产线上下线的2月26日正好是陈薇的生日,她却给国家送上了一份厚礼。收到大家发来的生日祝福,她的回答只有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半年过去,疫苗已经进入三期国际临床试验阶段。这款疫苗能覆盖已经发生的病毒变异,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意味着我国的疫苗生产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都不用看别人的脸色。”面对镜头说出这段结论时,陈薇的眼中涌出了泪水。



为了帮助国家取得抗疫的主动,为了让国人早一日摘下口罩,短短半年时间,她熬白了头发。


英姿飒爽的女孩不见了,国家多了一位女将军,一位“人民英雄”;人民多了一份安宁的保障。


倏忽三十载,人类近代历史上最危险的几次疫情,陈薇几乎都亲历了,也都战斗过。


有人问她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她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她无愧于这身军装,无愧于人民给与的荣誉。


但她同时也是妻子、母亲、女儿,人民的英雄回到家里,需要的也只是一盏灯,一碗热汤,一声安慰。


愿她继续劈波斩浪,愿她永远幸福美满,就算是白了头发也还是女人最美的模样。



其实,无论东西方,都有一大批出色的女性,聪慧、坚毅、善良、果敢、大气,活出了无比精彩的人生。让小女孩儿多听听这样的故事,或许能为她们的成长,注入不一样的动力。
也正因此,大手牵小手 正陆续写一系列的女性,她们可能很卓越,举世瞩目,也可能很平凡,但同样活得认真;
希望这些发着光的女人,给予小女孩们成长的力量,也希望那些飒爽优雅的身影里,藏着她们未来的样子。

推荐阅读

关于 大手牵小手 的女性系列文章,您可以点击以下蓝字标题阅读:

窥破“时间之谜”,在星空中自由驰骋的这位中国女性,真的好酷!

她的一张照片再度刷屏!这个女人,让世界看到了最硬核的中国!

穷困潦倒、被渣男家暴、单亲带娃险些自杀…“哈利波特之母”的逆袭比小说还励志!

这才是真女神啊!家世惨烈却自立自强、惊艳联合国,被宋美龄一生敬仰!

中国竟有一位这么美的女科学家,与诺奖失之交臂,却赢得了世界的敬意!

这个家族三代女人的鸡血史,终于换来第四代的温和成长~十一连胜!郎平笑了又哭了:“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不用带娃陪读的单身女性,到了中年是不是也认怂了呢~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好,

欢迎转发给朋友圈里的小女孩儿们~

你的支持和鼓励,

也会鼓舞手手君将这一系列文章继续下去哒!



更多好文密集推出
进入“大手牵小手”微信公众号
选择“设为星标”
就能一键找到,不会错过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手牵小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